本网讯(通讯员 黄 蕊)为引导法学新生树立正确职业观与价值观,明晰法律行业发展脉络,10月22日晚,我院于大田湾校区大礼堂成功举办“法律知识、法律职业与法律信仰”专题讲座。本次讲座特邀湘潭大学法学学部教授、博士生导师杨翔主讲,学院院长、教授郑牧民主持。

(图为讲座全景)
讲座伊始,杨翔教授以“法学教育仅学词汇”的困惑为引,结合矿权纠纷协调、基层法院执行等典型案例,指出当前法学教育中“书本法律”与“实践法律”的差异。他强调,法学教育应引导学生理解司法地方保护主义、案件请示汇报等现实因素,真正实现“学以致用”。

(图为杨翔教授)
在梳理中国法治发展历程时,杨翔教授系统呈现了从“恢复法制到全面法治”的演进路径,并提出“法律共性与地方性并存”的核心观点。他指出,全球法治存在法典化、司法专门化等共性趋势,但中国法治必须扎根本土——既要传承“民为邦本”的传统法律文化,又要融合革命与建设的实践经验。他以遗嘱纠纷案例阐释,司法需兼顾法律规定与公序良俗,实现政治、社会、法律三个效果的统一。
针对行业挑战,杨翔教授重点分析了两大问题:一是人工智能已可替代合同审查等基础工作,但人类法律人在司法良知、情理法融合上不可替代;二是结合“年收案超4600万件”与“律师80万人”的数据,提醒学子需提升衔接法律规范与社会场景的“活法”能力。
互动环节中,学子们围绕“理论与实践差异”“AI时代核心竞争力”“司法良知培养”等提问。杨翔教授强调,法律人的核心优势在于“让法律有温度”,既要严格依法裁判,又能换位思考理解当事人诉求,以司法良知坚守公平正义底线。

(图为互动同学)
郑牧民院长总结表示,学院将通过法院实习、模拟法庭竞赛、与实务部门合作等方式,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实务能力,培养“懂法律、有良知、接地气”的新时代法律人。

(图为郑牧民院长)
此次讲座既梳理了法学教育与法律实践的核心矛盾,也勾勒出中国法治的发展脉络,有效增强了新生对职业的认知与使命感,为其成长指明了方向。
【关闭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