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学科团队公示与简介
为加快推进一级硕士学位点成功申报和师资队伍建设,保障法学学科与公共管理学科的可持续发展,经申请并经学院审核决定成立“法学理论”“民商法”“经济法”“刑事法”“DGC实验室”等五个科研团队。公示之日即为团队成立之日。团队简介如下:
DGC(digital,government,and culture)实验室科研团队
一、团队成员(共8人)
团队带头人:罗贤春
日常工作负责人:朱颖
团队其他成员:滕诗琪、陈南希、王照流、王灵、朱颖、罗贤春
二、团队建设周期总体目标(包含聚焦研究的主题)
1.深化学术研究,形成合力:团队围绕数字治理、公共文化、数字经济等主题,研究成果形成合力,相互支撑,服务于公共管理一流学科建设。
2.培养优秀人才:团队在带头人的带领下,有序积极开展科研工作,加强团队成员的科研能力和素养,提升团队成员的职称、学历等。为学院培养优秀人才。
3.服务社会需求:以团队名义对接州政府部门,积极开展横向课题合作,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,服务社会经济发展。
4.提升国际交流: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,提升团队的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。
三、2024—2025年度团队建设计划(具体任务落实到人)
1.立项省部级科研课题1项以上;(罗贤春、王灵、朱颖)
2.发表C刊(含C扩)、北大核心论文2篇以上。(朱颖、陈南希、王照流、滕诗琪、王灵)
3.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1人次以上。(团队全体成员)
四、团队拟采取的建设措施
1.团队内部制度建设
在民主讨论基础上,达成团队建设内部规则和制度。
2.定期组织研讨会和专题调研
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和专题调研,促进知识分享和学术交流。尤其是针对课题申报、科研文章的撰写,定期组织组会,进行讨论。
3.团队成员职业规划和人才培养
制定团队成员的职业个人规划和发展计划。
4.团队文化建设
组建团队微信交流群,定期组织团建活动,加强团队成员间的交流和团队文化的建设。
法学理论科研团队
一、团队成员(共7人)
团队带头人:谢晖
日常工作负责人:谢时研
团队其他成员:彭清燕、向达、隆奕、冷建兵、吴楠
二、团队建设周期总目标
本团队建设周期为五年,即2024年9月至2029年9月。为确保有效开展工作,本团队确立建设周期的总目标为:争取拿1个以上国家社科基金(或国家级课题),发表CSSCI(含扩展)、北大核心等高质量学术论文10篇以上,出版著作1-2部,晋升教授1-2人、副教授1-2人,获得省级以上人才项目1项以上,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或者教学成果奖1项以上,打造本省具有影响力的高水平法学理论学科团队。
三、2024-2025年度团队建设计划
1.本团队重点围绕民族法学、民族地方立法等主题开展研究,推动团队成员之间的成果相互支撑。
2.本团队每年开展教学、科研等研讨活动不少于10次,主要任务是组织、论证省部级以上的成果奖、课题申报,以及组织、论证成员拟发表的论文。
3. 本团队成员每年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不少于1人次,鼓励团队成员参加国际学术会议。
4. 鼓励本团队成员申报国家级课题;鼓励本团队成员申报省部级科研成果或教学成果奖。
5.鼓励本团队成员申报省级以上人才项目,鼓励本团队成员申报高级职称。
6. 本团队每年发表CSSCI(含扩展)、北大核心论文2篇以上(具体分配:鼓励团队成员5年内每人发表1-2篇)。鼓励本团队成员出版著作。
四、团队拟采取的建设措施
1.加强组织管理。建立团队常规工作机制,每月开展教学、科研等研讨活动。团队成员应积极参加团队活动,不得无故缺席。强化痕迹化管理,每次活动应有照片和会议记录。
2.严格经费管理。根据《吉首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学科团队建设实施方案》规定,学院拟支持本团队每年运行经费0.5万元,其中,本团队成立时资助运行经费0.2万,年终验收合格的再资助运行经费0.3万。根据规定,运行经费主要用于本团队组织活动,确保团队建设取得实质成效。
3.强化监督管理。本团队每年要提交年度工作计划、中期检查报告和年度工作总结。
经济法科研团队
一、团队成员
团队带头人:汤自军
日常工作负责人:石小川
团队其他成员:龙森、毛景、李江平、刘娟伶、邓淑元
二、团队建设周期总体目标
1.聚焦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,做到“四向四主动”。一是“向上学”,主动学习党中央、国务院经济政策特别是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、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一系列表述,做到心中有数。二是“向下沉”,主动深入基层,结合地方实际情况,梳理村落、乡镇、县域、民族区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,做到因地制宜、分类研究、聚焦突破、精准施策,做到服务地方。三是“向后看”,主动挖掘武陵山区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,从市场建构和政府扶持两个方向出发,凝练出有地方特色的研究成果,做到不忘历史。四是“向前干”,主动对接新一轮科技革命特别是人工智能、新兴能源、生物技术、生态环保对经济法学科带来的深刻影响,定位创新性研究、综合性研究和实践性研究,积极拓展研究范围,做到先人一步。
2.统合宏观调控法和市场规制法两个方向,结合本地实际明确两者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的法律保障作用,特别是如何通过经济法的实践和地方立法、行政、司法相结合,促进政府与市场的良性互动。
3.研究主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方面:数字社会高龄劳动者就业问题;民族地区传统体育产业的法律促进机制;民族区域农村人口流动的法律规制;民族传统手工艺的检察综合促进与保障机制;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;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合防治法律机制;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金融法保障问题;数字经济背景下的平台经济规制等。
4.在团队建设周期内,力争发表多篇高质量学术论文(北核以上4篇以上),力争申请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以上、省级科研项目2项以上,厅级科研项目3项以上,提升团队成员的研究能力和学术影响力。
三、2024-2025年团队建设计划
1.汤自军教授:团队带头人,法经济法专家,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区域体育产业反垄断法律规制,负责团队整体方向把控、核心课题设计及与学校科研部门的沟通协调。本周期内带领团队进行“知识产权法与经济法在创新型企业中的应用”课题研究,指导团队成员期刊论文和相关专著写作,计划完成1-2篇南大核心期刊论文的发表。
2.石小川博士:团队日常工作负责人,经济法与知识产权法交叉方向,主要研究领域为民族传统知识资源的经济法保障,负责团队日常管理、考核、运行与协调工作。本周期内个人课题项目为“民族传统手工艺的知识产权保护与促进机制研究”,计划进行调研并撰写相关学术论文、调研报告2篇,计划发表不少于1篇北大核心期刊论文,参加1-2次全国性或省级学术研讨会。
3.龙森博士:团队工作的辅助负责人,竞争法与数据法交叉方向,主要研究领域为平台经济的法律规制,负责经济法期刊、专著的订阅、传阅、管理与保存。本周期内个人课题方向为“迈向数字经济的竞争法”、“数据权利与数据流通中的法律问题”的专项研究,参加1-2次全国性或省级学术研讨会,计划完成企业调研报告2篇,并发表1篇北大核心期刊论文。
4.毛景博士:团队工作的重要参与人,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方向,主要研究领域为劳动者的就业法律保障机制。本周期内研究主题为“民族地区高龄劳动者的就业保障机制”,完成国内外相关文献整理与研究,撰写并发表3篇北大核心期刊论文。
5.李江平:团队工作的科研负责人,金融法方向,主要研究方向为证券法,负责学校、学院相关科研项目文件及职称评定文件的通知、传达和解读。本周期内的研究主题方向为“湘西州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问题研究”,撰写并发表1篇北大核心期刊论文。
6.刘娟伶:团队工作的辅助负责人,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方向,主要研究领域为“大气污染联合防治法律机制研究”,负责从学院抽调学生参与团队科研项目及经费管理。本周期内的研究主题方向为“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与环境公益诉讼的衔接问题”,撰写并发表1篇北大核心期刊论文。
7.邓淑元:团队工作内勤负责人,竞争法方向,主要研究方向为重点研究“企业数据与市场竞争”的案例分析,负责进行相关数据、资料的整理、分析与汇总,并参与团队学术讨论与会议组织。
四、团队拟采取的建设措施
1.定期学术会议与交流:每月召开1次内部学术研讨会,探讨研究进展,分享研究成果,讨论难点问题,促进成员之间的交流合作。
2.书刊购置与实地调研:购置《人大复印资料》等相关期刊与经济法学专著,加强与企业、法院、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合作,进行典型案例的实地调研,获取第一手资料,丰富理论研究基础。
3.科研项目申报与论文发表:积极申报国家、省级、厅级科研项目,争取科研经费支持。力争团队成员每人每年完成至少1篇高水平学术论文的发表。
4.国内交流合作:加强与国内、省内知名大学及相关研究机构的合作,组织或参与经济法学学术交流活动,提升团队的影响力。
5.成员培训与能力提升:为团队成员提供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和培训的机会,提升成员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。
我们坚信,在各位成员的共同努力下,本团队将在未来两年内取得显著的科研成果,为经济法领域的理论研究与服务地方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。
民商法科研团队
一、团队成员(7人)
团队带头人:向明
日常工作负责人:杨佶
团队其他成员:戴小冬、石小叶、甄骏、向上、梁光宇
二、团队建设周期总体目标
(一)总体目标:将民商法学科打造成学历职称结构合理、学科实力能撑起来的二级学科
(二)团队建设周期具体目标
1.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不少于1人次。
2.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或者教学成果奖1项以上。
3.立项国家级课题1项以上。
4.出版著作1-2部。
5.晋升教授1-2人以上、副教授1-2人以上。
6.获得省级以上人才项目1项以上。
三、2024—2025年度团队建设计划(具体任务落实到人)
1.团队聚焦研究2-3个主题,各成员之间的成果能相互支撑。团队应认真组织、论证省部级以上成果奖、课题的申报,组织、论证成员拟发表的论文(向明、杨佶、戴小冬、石小叶、甄骏、向上、梁光宇)。
2.团队建立常规工作机制,每年开展教学、科研等研讨活动不少于10次,活动应有照片和会议记录。成员应积极参加团队活动,不得无故缺席。建立团队指导和导师指导相结合的青年教师成长机制。团队应提交年度工作计划、中期检查报告和年度工作总结(向明、杨佶、戴小冬、石小叶、甄骏、向上、梁光宇)。
3.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1人次以上(向明、杨佶、戴小冬、石小叶、甄骏、向上、梁光宇)。
4.立项省部级科研课题1项以上(向明、杨佶、戴小冬、石小叶、甄骏、向上、梁光宇)。
5.发表C刊(含C扩)、北大核心论文2篇以上(向明、杨佶、戴小冬、石小叶、甄骏、向上、梁光宇)。
四、团队拟采取的建设措施
1.争取经费;
2.开展研讨会议,交流心得;
3.鼓励团队成员评职称、读博。
刑法科研团队
一、团队成员(6人)
1.团队带头人:郑牧民
2.日常工作负责人:向准
3.团队其他成员:高长富、段武城、胡春妮、吴荣富
二、团队建设周期总体目标
(一)总体目标:将刑法学科打造成学历职称结构合理、学科实力能撑起来的二级学科
(二)团队建设周期具体目标
1.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不少于1人次。
2.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或者教学成果奖1项以上。
3.立项国家级课题1项以上。
4.出版著作3部以上。
5.晋升教授1-2人以上、副教授1-2人以上。
6.获得省级以上人才项目1项以上。
7.逐渐聚焦“知识产权刑法保护”“刑法修正案的理论与实践”2个研究主题。
三、2024—2025年度团队建设计划(具体任务落实到人)
1. 认真组织、论证团队成员省部级以课题的申报,组织、论证成员拟发表的论文(郑牧民、向准、高长富、段武城、胡春妮、吴荣富)。
2. 团队建立常规工作机制,每年开展教学、科研等研讨活动不少于10次,活动应有照片和会议记录。成员应积极参加团队活动,不得无故缺席。建立团队指导和导师指导相结合的青年教师成长机制。团队应提交年度工作计划、中期检查报告和年度工作总结(郑牧民、向准、高长富、段武城、胡春妮、吴荣富)。
3. 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1人次以上(郑牧民、向准、高长富、段武城、胡春妮、吴荣富)。
4. 发表C刊(含C扩)、北大核心论文3篇以上(郑牧民、向准、胡春妮、吴荣富)。省级科研课题1项(胡春妮、段武城),省级教改课题1项(胡春妮)。
5.争取晋升教授1人(郑牧民),副教授1人(向准)。
6.培育教学成果奖(段武城)。
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
2024年10月11日